泰森食品公司成立于1935年,总部在阿肯色州,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鸡肉、牛肉和猪肉加工商之一(鸡肉、牛肉位列全球第一)。在美国和世界各地拥有400多个办公地点,雇员超过10万人,产品销售世界上80多个多家和地区,2015年营业额达到370亿美元,总资产230亿美刀,为《财富》世界500强企业。
每周产能,白羽鸡3900万羽(圣农中国最大了,才多少?2~4亿羽,人家2月的产能吧),牛肉16.5万头/周或832万头/年,生猪45.6万头/周或2300万头/周。
(备注:白羽鸡产能是基于每周5天工作制;猪和牛产能是每周6天工作制,你看人家,透明、清晰,根本就没有藏着掖着,你对比国内上市公司,根本不告诉怎么计算)
泰森是创始人的姓氏,在美国大萧条时代,泰森先生拖家带口,来到阿肯色州,看看有没什么可以养家糊口的营生,就发现了养殖业,带羽毛的鸡,开始扎根阿肯色州(是不是克林顿老家?),为中西部的大型养殖者供应。
40年代,大家都知道,发生了二次大战。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粮食短缺,怎么办?配额管理,也就是粮食是配给管理。但,鸡肉不是受管制的粮食(也就是在这之前,鸡肉不是美国人民喜欢的主食哟),所以,养鸡的获得了极大的空间(配给管理,我们的父辈很熟悉啊,各种票,你有钱,不好意思啊,买不到啊)。公司业务迅速扩张,同时,产业链延伸,从鸡苗,延伸到了养鸡和饲料行业。
们,这就是差距,人间在1940年底初,就意识到这样的一个问题了,我们现在还有大量企业偷鸡摸狗,以次充好。
1946年,因为业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,公司更名(新成立)为泰森食品和孵化场公司,有三大基本业务:出售鸡(苗)、饲料和鸡(苗)配送服务。
我一周为公司业务工作6天,第七天,我呆在父亲的农场里。——Don Tyson
肉类加工公司打算在阿肯色州北部建厂,老泰森打算提供土地给他们来建厂,但,最终未能成行,但,小泰森成功说服老爹:咱们自己来,我们搞自己的工厂。(其实,老泰森还是不太乐意)
最初预算7.5万美金,但,后来超预算了,老泰森很不开森,但,没办法,开建没有回头的说法,小泰森找到银行贷款,完成了家常,最后成本是9万美刀,此时是1958年,公司也得以进军屠宰和肉类加工环节,帝国版图,都齐活了。现在泰森食品,控制了从鸡苗孵化到鸡肉冷藏的整个生产链条。
尽管行情不稳定,波动大,但,小泰森还是坚持雇佣优秀人才,从当地(阿肯色)雇佣了两个人(利兰德【1959年】和巴蒂【1961年】),后来这两人都成为公司的股肱之臣。
而小泰森成为公司副总裁之后,开始了公司的扩张(收购之旅),这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奇妙之旅。
小泰森的眼光,获取资本的能力,对新机遇敏锐的嗅觉,指导公司完成了富有成效的收购和开拓了新市场。
利兰德掌管了农场到工厂的运营事宜;而巴蒂负责海外的销售和推广业务。利兰德后来在评价小泰森时说”小泰森先生有种与生俱来的不可思议的嗅觉,他总能在合适时机收购合适的公司,amaizing“,他补充道,”但,公司终极成功之道,是小泰森先生总是始终如一真诚善待公司员工“。
公司后来注册了商标。公司的商品,包括冷冻鸡肉,像风暴一样席卷全国,顺速填满了全国超市的货架。
公司发生了几件大事,乔迁新居(公司换了新的总部大楼,沿用至今),更换商标(今天我们看到)
第四,社会责任。这个就非常泛泛了。在外企业的都知道,外企有各种活动,公司内的,公司组织打篮球乒乓球羽毛球(我司半月一次,公司出钱租场地),春游爬山等;对外,各种公益活动,为山区贫困学子捐书、捐衣服(我们每年都有,甚至整个中国区都会上下半年各有意思,各个工厂派人去贫困山区捐书等),去养老院残疾人社区等,到某某地方捡垃圾等,以及组织大家参加马拉松啊等等,还有就是公司名义的对外捐款。】
尽管80年代初期,美国经济苦苦挣扎,但,公司还是在各个业务领域取得了快速的提升。公司的策略就是:the best or nothing。要么不做,要做就做到行业最好(或有一定支配能力)。
1989年,公司收购了Holly Farms,公司体量在五年内扩大一倍,成为最大的禽类一体化食品公司,同时,公司也在墨西哥和日本成立独资或合资公司。
进入90年代,泰森食品延续良好的势头,营收和净利连续十八年增长,公司营收从1989年的25亿美刀,增长了53%,到了1990年的38亿(有收购holly Farms因素)。
随后,公司进一步国际化,公司在亚洲、中北美、加勒比海、南美洲、泛太平洋等地区,开发新市场,并在日本、新加坡和香港设立销售办公室,1995年,公司又在莫斯科开设了办公司。
这两位老兄就是当年小泰森招聘的利兰德和巴蒂。1991年,巴蒂当选COO,1995年兼任董事长;而1991年,利兰德被任命为CEO,1995年任董事会副主席,1995年兼任董事会主席。【注:利兰德1959年被小泰森招聘如公司;巴蒂是1961年被招聘进公司】
【国外优秀的很多跨国公司,都是家族企业,然后,逐步过渡到职业经理人,而职业经理人,很多都是内部提拔,比如斯隆(某一种意义上也是),大学毕业进入公司,工作20年,然后,逐步晋升到高级管理职位,再在高级管理职位上,工作20年。这40年,感情深厚,公司就是自己的亲儿子了。这种归属感和责任感,恐怕,现在不少中国人是无法体会的】
1992年,肉食类发生了一件大事,美国人均禽类消费数量超越牛肉和猪肉,成为全国第一大肉类品种。公司继续为满足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而更努力。1993年,公司销售产品超过6000种。
传承,意味着,公司业务继续扩张,泰森三世,跟其爷爷和老爹一样,继续带领泰森扩张,乃至更加令人瞠目结舌。
2001年,公司收购IBP公司,公司业务不仅仅在禽类产品,把业务拓展到牛肉和猪肉行业
2002年,企业成立泰森核心价值观小组,成员主要是泰森创立和早期就加入公司,依然在世的老员工,藉此小组,还捍卫公司历史悠远长久的核心价值观。
2007年,公司再次搬家(多次搬家,但公司总部一直在阿肯色州斯普林代尔),搬到泰森探索中心大厦。
2009年,多尼史密斯,一个在泰森食品,工作了29年的老兵,被任命为CEO,同时,洛克纳,IBP一个高级管理人员,被任命为COO。
2013年,公司营收达到324亿美刀;2014年,公司和Hillshire Brands兼并重组,营业可以超过400亿元,从而公司又进入预制食品(prepared foods)领域。
我看99年年报,公司把猪肉业务出售给史密斯(也就是万隆,双汇大股东从高盛手里买来的公司,现在港股上市公司);把海鲜业务出售给两个专业公司。
不过,我们去看欧美大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,无他,都是一部买卖的历史,不停的兼并重组,不论是横向的还是垂直的,不仅仅是买入爆赚的还是亏损割肉出局的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