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1月,黄天鹅获得了总额达6亿元的巨额融资,并有多家知名机构参与。消息一出,引来行业内外的一片惊呼,这个品牌凭什么能拿下行业内最大一笔融资?
毕竟,黄天鹅所在的农业行业,过去一直不是风险投资的热土。到了2022年,看农业项目的资本确实多了起来。不过这个融资金额,还是让人大呼意外。
作为一家成立于2018年的鸡蛋品牌,从2019年的第一笔融资至今,黄天鹅已完成了5轮,总额近10亿元的融资。同时,还首次将日本可生食鸡蛋标准引入国内。
在没有生食鸡蛋传统的中国市场,为何需要遵从日本的生产标准?可生食鸡蛋究竟是不是智商税?一个鸡蛋品牌为何能3年融10亿?在农产品普遍缺乏品牌效应的今天,黄天鹅能够破圈吗?
一系列问题的答案,或许要回到黄天鹅从创立至今的历程中,才可以找到些许线年,不到30岁的冯斌被公司任命为鸡蛋业务的负责人,以30万启动资金,用16年的时间,不仅登上了新三板,更是一度摸到了上市的大门。
2018年6月,在经历了上市折戟的风波之后,冯斌与团队离开了经营了17年的企业。
“从2013年开始,我们就看到日本、欧洲、美国的鸡蛋处在一个非全熟烹饪的状态,特别是日本给了我们很深的体会,日本人习惯生食,但中国人没有生食的习惯,为何会这样?这当时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。所以后来我们在中国做了一个新品类的开创,用‘可生食’这样一个鸡蛋的标准去开创一个新品类。”冯斌希望新品牌能够走出一条不一样的路,开创一个鸡蛋新品类。为此,冯斌邀请了PPQC的创办者加藤宏光博士担任黄天鹅首席科学家,并将其一手打造的“日本可生食鸡蛋标准技术体系”引入生产中。
根据官方网站介绍,PPQC(家禽产品的质量控制)株式会社所是以确保鸡蛋安全性为目的的,(日本)业界唯一的第三方研究机构。该研究所创立于1982年,加藤宏光(农学博士、兽医)任董事长。PPQC是Poultry(养鸡)、Products(产品)、Quality(品质)、Control(管理)的字母缩写。
在刘勇看来,如果把鸡蛋仅仅作为一种农产品,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生产、成本、技术上。但如果只关注这一端,关注怎么来降低成本,却没有关注到消费的人对差异化的品质还是有很多新的要求,不能够实现溢价能力,那就只能成为一个初级农产品。“鸡蛋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个消费品,它的打法要建立品牌。”
而在刘勇看来,建立品牌的前提,就是需要集中力量挖掘一个有价值的品类。而这其中,一方面要有技术的支撑以及生产体系的保障,另一方面,必须让我们消费者感知到产品的优点。
此外,为了让鸡蛋的味道更香浓,并没蛋腥味,黄天鹅的鸡苗口粮均为玉米大豆等纯植物蛋白,并且不允许添加鱼粉、肉骨粉等可能会引起腥味的动物蛋白。
打造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,光靠营销的打法也不够。鸡蛋有自己的生产规律,链条长,影响因素多,很难通过代工等短期打法,保证稳定的品质。因此,塑造鸡蛋品牌就一定要关注生产、技术、成本、营销、品质标准、分销渠道等各个维度,这其中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进入门槛,需要很久的经验积累,与一般的加工型食品企业有着非常大不同。
养殖过程的质量把控至关重要。从饮水、饲料、饲料槽、车间地板到工作人员的衣服,都要进行定期的沙门氏菌检测,确保整个生产管理流程的精细严苛。
“即便这样,也只是养殖生产的全部过程的监控。”刘勇表示,按照PPQC管理流程,黄天鹅的每一批鸡苗都要进行沙门氏菌的抗体检测。同时,黄天鹅产出的每一批鸡蛋也都要进行抽检,每栋鸡舍每月至少抽检1000枚。目前,黄天鹅每年要进行60多万枚鸡蛋的自检自测。“这也是保障出品的鸡蛋中不含沙门氏菌的一个重要手段。如果只是出具相关检测报告,一年就几次送检,每次抽检几枚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”
为促进我国鸡蛋品质标准升级,2021年9月22日,由黄天鹅主导发起,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立项并制定标准,四川大学、四川农业大学、人民文旅、京东、盒马等多方联合参与制定的《可生食鸡蛋》团体标准正式发布。
在黄天鹅团队看来,引进日本的可生食鸡蛋标准,只是一个基础,黄天鹅还希望结合中国的蛋鸡产业现状与中国消费者习惯,升级再造一个更高的品质标准。同时,为了促进可生食鸡蛋品类的扩展,黄天鹅愿意将自身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与行业共享,让更多公司参与到规范化的发展中来,真正踏实地做高标准、高品质的蛋品,“而不单单是个营销概念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