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邱县种植业发展中心在县农业农村局的正确领导下,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指导下,以习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为引领,以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计划、以粮食生产为主线,以提升农产品质量、增加农民收入为主攻方向,稳定面积,优化结构,主攻单产,增加效益,狠抓关键技术推广,经各专业站一起努力,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,现汇报如下:
我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坚持质量兴农、绿色兴农、效益优先,强化措施落实,种植业高水平发展成效显著。稳定了小麦、水稻等粮食种植培养面积,巩固提升了粮食产能,扩大了优质品种生产面积,提高了粮食品质,推广了新品种及新技术,单产及总产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。夏粮(小麦)生产面积167.39万亩,较上一年(167.36万亩)增加0.02%,单产330.98公斤,较上一年(323.44公斤)增加2.3%,总产55.4万吨,较上一年(54.13万吨)增加2.3%。秋粮生产:水稻生产面积267.7万亩,其中再生稻66万亩,虾田稻85万亩;玉米、大豆、薯类等生产面积15万亩,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周集镇、冯瓴镇、临淮岗镇等6乡镇面积0.6万亩,并开展技术培训3场次。水稻预计平均单产457.2公斤较2022年(448.7公斤),增产1.89%,总产122.4万吨,增加1.89%。再生稻面积66万亩较2022年(43万亩)增加53.5%,单产250公斤较2022年(186公斤)增加34.4%,总产16.5万吨较2022年(8万吨)增加106.3%。
根据《2023年全乡秋种工作意见》要求,本中心积极发挥各站室职能,大力推广高产、优质及综合抗性强的油菜、小麦主推品种及科学播种技术。并参与全县2023年秋种督查指导工作,负责督查指导乡镇秋种工作,今年全县小麦秋种播种面积170.1万亩;全县油菜播栽面积21.45万亩,均完成计划播种任务。
作为种植业发展中心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为己任,近年来我们在省、市、县农委的支持下,我县承担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项目 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、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、农情田间定点监测项目、稻麦苗情监测项目、水稻绿色高产高效项目、再生稻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建设项目等。各项目建设按计划顺利实施完成,部分项目已经经过专家验收,多个项目受到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表彰。这些项目的建设产生了预期的效果,示范带动了农户,辐射带动了全县,为新技术、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,为霍邱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做出了贡献。
开展12个再生稻新品种展示和38个再生稻新品种筛选试验工作,于2023年3月15日播种,4月21日移栽,试验地点在扈胡镇和平村。经综合性状分析和全季产量对比,分别筛选出2个高于对照的展示品种和5个水稻新品种。
根据省农技推广总站安排,在霍邱县曹庙镇开展5个新品种高产攻关示范,每个品种示范面积50亩,通过此项示范筛选出1个高于当地主推高产新品种。
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安排我县承担全省26个省市县三级指挥田建设项目之一。该项目设在扈胡镇和平村,建立了指挥田5050亩和精耕细作点510,辐射带动全县66万亩再生稻优质专用粮食发展。指挥田5050亩,头季稻经市级专家测产亩产669.1公斤,再生季经省级专家测产亩产296.7公斤,全季亩产965.8公斤,较目标产量(900公斤),高出65.8公斤,较全县平均全季单产850公斤,高出115.8公斤,增加经济效益175.4万。精耕细作示范点510亩,头季稻经市级专家测产亩产709.8公斤,再生季经省级专家测产亩产323.5公斤,全季亩产1033.3公斤,较目标产量(1000公斤),高出33.3公斤,较全县平均全季单产850公斤,高出183.3公斤,增加经济效益28万元。辐射带动全县再生季大面积均恒增产:2023年全年再生季平均单产250公斤较2022年平均单产186公斤,亩增产64公斤,全县66万亩再生稻增产4.2万吨,增加经济效益1.35亿元。
我县作为绿色高产高效行动水稻重点项目县,结合省市县三级共建指挥田和精耕细作示范点建设任务,2023年建设2个稻-再生稻集中连片万亩示范片和10个千亩田,2个万亩示范片设在宋店镇和白莲乡,10个千亩田设在宋店镇、白莲乡、岔路镇、扈胡镇、石店镇、乌龙镇、河口镇、众兴集、曹庙镇、长集镇。项目区持续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,节约了农药成本10%-20%。推广病虫害防控实行关口前移,应用高效低风险农药和高效植保机械,如无人机飞防和飞撒肥料,节约人力成本,提升田间工作效率,绿色水平明显提高。稻-再生稻万亩示范片和千亩田共计3万亩,辐射带动50万亩再生稻生产。
该模式在我县重点推广“稻经轮作模式”、“ 稻-再生稻协同模式”、“ 稻虾共生模式”。“ 稻虾共生模式”发展势头强劲,今年在我县三流乡、孟集镇、宋店乡、城西湖乡、王截流乡等乡镇建立“虾—稻—虾”连作种养模式基地85万亩;一年三收,亩产优质稻谷550公斤,小龙虾120公斤,亩均效益2200元以上。“ 稻-再生稻协同模式”,在全县中南部20个乡镇建立66万亩。
为保障粮油安全,增加大豆产量,根据省农业农村厅安排,2023年我县共承担6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任务,该项目由我站进行技术推广工作,种植任务由城关镇、冯瓴乡、高塘镇、周集镇、岔路镇、临淮岗乡承担落实,我站先后在冯瓴、周集等地组织种植户进行现场技术培养和训练,经测产,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产量为100公斤/亩,玉米产量为412公斤/亩,均达到目标产量。
在临水镇、宋店镇、临淮岗镇等乡镇开展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培养和训练20场次,培训人数1500多人,机插秧面积89.15万亩。开展水机械化育插秧督查工作,本中心抽调5人开水稻机插秧督查工作,全季督查4次,发督导通报4篇。推广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工作,压缩了水稻直播面积,提高了水稻播栽质量,为水稻提高单产水奠定了基础。
建成水稻制种基地3个,小麦良种繁育基地个1个。全县良种覆盖率达96%以上。
按照省、市有关文件要求,我县承担了苗情、病虫情、墒情、耕地质量、农情田间定点监测监测工作。全县建立小麦苗情监测点6处,监测品种6个;水稻苗情监测点6处,监测品种(组合)6个;农情监测点3个;病虫监测点设8个;墒情监测点设4个;耕地质量监测点设34个,(1)、按规定时间开展“四情”监测工作,发布监测情报,监测时间风雨无阻,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及时,同时根据相关要求及时上报监测数据。(2)、科学规范取样方法:为了准确获取农作物各阶段生产情况,必须科学规范取样。我们成立了小麦、水稻苗情、农情监测小组,严格按照省苗情监测方案执行,科学规范取样方法,固定监测品种,严格操作,我们在监测点田块定点标记,插杆、涂指甲油和系红线绳相结合,确保定点准确,监测数据线)、提供面上生产情况:在分析汇总监测结果的基础上,针对我县苗情,作出苗情分析,由点到面,分析有一定的问题及问题根源,小麦苗情先后15次提出田间管理技术对策或建议,指导全县生产,为全县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依据。(4)、利用监测结果,指导生产:每次监测结果出来以后,我们都组织县内土肥、植保、栽培等有关专业方面技术人员进行会商,根据苗情发展的新趋势和存在问题,提出管理对策,指导农民开展田间管理,并提供给当地政府分管领导参考。
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向纵深发展,完成作物肥效、化肥利用率、肥料新产品新技术等田间试验8个,开展农户施肥调查240户,公开发布肥料配方7个,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470万亩次,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保持在93.0%以上、化肥利用率达到42.0%以上,“三新”技术推广面积22.60万亩,推广商品有机肥3.6万吨,完善、维护耕地质量监测点34个,墒情监测点4个,发布土壤墒情监测报告56期,采集和分析土壤、植株样品200个,化验1200项次,利用“施肥监测通” 小程序调查采集施肥数据,建立施肥台账,构建施肥数据库,为60户农民开展面对面指导服务130场次,为35万户农民提供免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,发放技术明白纸30万余份,在3个乡(镇)10个村建立2.0万亩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示范片。
2023年我县紧紧围绕水稻、小麦、玉米“三大主 粮“开展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工作,通过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示范融合,结合沿城东湖面污染源治理项目,加强绿色防控技术探讨研究。全年“三大主粮“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覆盖率达 56.26%, 水稻病虫绿色防控覆盖 155 万亩, 小麦病虫绿色防控覆盖 99 万亩, 玉米病虫绿色防控覆盖 5.1 万。在“三大主粮“病虫害防治上主要是通过应用理化诱控技术、天敌释放技术、生物农药应用技术和生态调控技术术。全年购买性诱捕器(诱芯)1000套, 太阳能杀虫灯 220盏, 毒峰·卡 10000卡; 稻虾生态养殖 面积 60万亩; 拌种剂应用达 180万亩, 生物 农药应用 149.4万亩。全年我县主要农作物病虫草鼠害 发生面积 486.9万亩次, 防治面积达到 1132.6万亩次, 其中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 689.1 万亩次, 统防统治大多分布在在水稻、小麦、玉米等作物上 , 统防统治在全县覆盖率达到 58.84%, 较好的完成省下达防治任务 。
今年我单位有35名农技人员参与实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,负责指导175个科技示范户。
我中心党总支部认真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”主题教育,围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全局,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日赴金寨、霍山等红色根据地重温了入党誓词,瞻仰了革命烈士英名碑,表达对革命先烈深深的缅怀之情。为了更好的提高机关效能建设,建章立制,制定了考勤、学习、财务管理等10项工作制度,规范了工作程序,提高了效能建设。
回顾一年来的工作,我们在工作中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一是在新的形势下,专业方面技术人员放松了理论学习,不愿专研业务,不愿承担业务工作,甚至讲条件,讲待遇,比学赶先的少了,个别人缺乏担当意识。二是有一部分干部职员存在为农服务意识不强,怕吃苦不愿下乡,工作作风不实。